close

分享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魏明毅

 不是分享是摘要: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描寫的對象是基隆港的碼頭工人們,也就是那些經歷過或聽聞過1950年代到1990年代,碼頭的輝煌和沒落時代的人們。

紀錄有關於工人們的家屬和貨櫃車司機、茶店仔的阿姨仔和工人們與其家庭間的互動。

她紀錄他們說的話,去了哪些地方、和誰一起、談了什麼。她跟隨他們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只要得到他們的許可,她就會跟著一同前往,像是碼頭、候工室、茶店仔、海岸、小吃店(攤)、船艙(包含貨櫃船與散裝船)、住家、貨櫃車……等等場合。

在有限記錄與報告裡,對於基隆港的歷史樣貌,是那樣模糊而缺少。作者花了八個多月的時間紀錄,並且為避免他們的困擾,將所有人名另取,也修改了足以辨識他們身份的個人資料,也把資料從台語轉譯為大多數人接受的中文。

也因為作者在當地終究是個陌生人,才能夠在接觸他們的生活時,不讓短暫建立的關係影響到他們原來的世界。最終,她以基隆碼頭工人生活的苦難,包含失格、失能的總過程,既從家庭歸屬的失語,也從社會賦予的價值失權,詳實述說了歷史的一角,也回應她起初的疑問。

「基隆港早就變成死港了。」

1960年代起基隆因國際貨船進出的興盛,帶起當地的繁榮,繼而引進了外地勞工和當地人的群聚,也使他們形成不同於碼頭外世界的生活習慣,更因基隆的特殊地理環境,不僅讓工人們形成以「船」為中心的日常,也讓他們共同在碼頭附近以集體發展的形式擴展出成熟的社會關係。當時序進入到197080年代,機械普遍化,所需勞力活動減少。反倒是裝卸工人、貨櫃車司機等人卻能拿到更多薪水,當工人頭家的比比皆是。

在基隆港掛斷貿易供應鏈的前夕,碼頭人聲鼎沸,不知道靜寂的到來。

1990年代末,基隆港掛斷,民營化正式啟動。工會因為財務問題而同意讓資本家控制勞工薪水,其中產生的問題使原來的社會關係瓦解。直到2009年,港口有了更顯著的變質,根本沒有船進來,取而代之的國際渡輪和政府代理人積極推廣的觀光政策卻也持續讓當地的聚落習慣崩壞。

在工人們孤身面對整個坍塌失序的生活世界,他們要重建或學習那些價值或脈絡,不然只能持續在失能、失聲和無權無力的狀態下度日,或是因為想活得好,但有困難。

因為失格的過程,活不下去而選擇自殺。

 

這些人的生命經驗很遠,也很近。

存在於台灣,關於一群人的故事

因為用字很平實穩定,敘事口吻很冷靜,所以感覺上是更有溫度的,推薦大家去看

 

 

2017//改分享

arrow
arrow

    Da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