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藍佩嘉

 

 

 

不是分享是摘要Part2

 

 

前言:

課堂的關係看完了書,說實話閱讀起來是很漫長的,因為要寫報告,為了方便我記了筆記,再通過紀錄來反思和連結之前所學到的內容

平心靜氣來說,書裡頭的資訊相當豐富,推薦大家對於#移工的生存之路#台灣雇主的選擇之道#社會變遷#媒體#政治#有興趣的話

~~都來看看

 

 

 

作者藍佩嘉藉由訪談台灣雇主和家務移工來了解,勞僱互動關係中所包含的族群政治、階級組成,與性別關係的轉變。

 

 有關合法奴工的產生,藍佩嘉說明了亞洲國際遷移的社會背景。台灣在1989年首度招募移工投入國家建設,這是因為當時台灣缺乏廉價勞工,而非沒有勞工。移工開始進出台灣社會後,白領移工被認定為「外國人才」,但藍領移工卻是「理想的僕人」,不僅是政府,媒體的渲染也造成移工身份上的污名化。

 

   而台灣人民對於「外勞」的印象,通常是從報章雜誌等大眾媒體來了解,或是以實際的互動來認識。例如「聰明刁鑽的菲傭」或是「愚笨溫順的印傭」等等。媒體將外勞和外傭以底層階級的象徵性,不但去除其女人味,還以更接近種族或種姓意涵的賤民來報導。

    而仲介以刻意放大菲律賓和印尼移工之間的差異來強化種族化的刻板印象。而他們更為了要培養「理想女傭」,善用招募、訓練和展示的過程,有效率的打造能力和資格符合的移工。

 

    當移工正式進入家庭工作,台灣女性雇主是如何劃分與家務移工之間的界線,好來維持自身婦職的「優越」,既能分出彼此階級和族群之間的地位,也從此再定義家務勞動的意義,和避免移工角色所導致的誤認與混淆,乃至於可能威脅到她們的地位等等。

 

    養育兒子長大的是其父母,然而負起盡孝道的人卻是家中的女主人,既是妻子也是媳婦。她們身上被冠有「賢妻良母」的標籤,所以為了使義務良好的被執行,她們請來外籍移工作為代理家庭責任的僱員。談及移工跨境工作時,移民的誘因並不是經濟效益,而是聲望、探險和夢想。對於年輕人來說,海外工作提供享受現代生活的機會,也由於菲律賓「女性持家」的意識型態,使他們更加嚮往國外生活。這也可以從菲律賓存在的家庭價值「靈魂的債」來說明。正因為家人之間具有傳統上終生的債務,因此他們從小到大被教育成互惠互助的思想。可以說他們的婚姻建立的基礎並非西方式的浪漫愛,而是階級與社會資源間的互相幫忙。

 

    然而移工在婚姻中,所謂的母職一再作為「交換價值」出現。所謂婚姻實踐的是無酬奉獻,但在家庭幫傭的角色中,他們替代母職工作時卻是享有酬勞的。這也反應到移工維持單身的可能性增加。如果以家庭幫傭的工作可以活的更加自在,那麼婚姻並非唯一的人生選擇。

 

 

20171211改//冷啊//

 

 

arrow
arrow

    Da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