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後農民社會的蛻化:延續與斷裂

 

黃樹民

#20171213#MEMO#no more#分享

 

 

#前言

我想真的是瘋掉了,有點察覺到興趣當正職的話,痛但快樂著的現實感。時隔多天,仍然在整理階段的時候,想要發文的話,就必須將稿子騰出來,這也就是語感喪失的第一步,必須嚴肅對待製作,太輕浮的語氣會有些奇怪。但真的寫出來的時候,有些滿足感,參與證明之類的。

 

#摘要

這是學術分享的整理,更詳細的內容都可以從《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農村變革》這本書中了解。

演講內容關於林村三十多年來的改變,短短一小時多的演講,不會太完整,但很精彩。

黃樹民以一連串的圖片道出了林村地區的巨變,原來空曠的土地,建起層層大廈,赤腳的農夫們,也住進了裝修華美的樓房。

在中國,後農民們取得了自主性,仍然從夫居,從父居,家中多由父親做主,但擁有社區觀念,會重視村民之間的關係,可是也排外,對外來的移民不友善,這是延續下來的一部分,但也有斷裂的部分。農夫不再種地維生,他們種「屋」,收租以投資經商,奢侈過著酗酒、到處旅遊或關注時尚的生活,也多了個人主義的影子,重視健康、公民等觀念,但人際關係在裡頭還是扮演重要角色。

理論部分,提到馬克思、Kroeber、費孝通等,對農民的論述。

研究方面,則提到廈門開放研究的過程,認識村民,以及政府與土地的關係。

 

 

#摘錄

那當地農民啊大部份都是從廈門市區,假使沒辦法謀生的就逃到那邊去,變成給人家收養或者去被人家招贅,變成那種低下階層的農民,那他們是種田的,但主要因為沒有水,地又不好,所以說他們種蕃薯,只有很少數的低窪地區才可以種水稻。

1962年的時候,廈門市政府啊,就把這個啊,就在村子的低窪地區建一個水庫,就叫湖邊水庫,這個名字很奇怪,湖邊還有一個水庫,建水庫的目的,當時是說,要改變他的環境,因為有了水的之後,就可以種蔬菜,就把這個地方改成蔬菜基地,來供應市區的需求。那在這個人民公社的底下的話,那這個官方價格是完全控制的,所以當地的生活基本還是非常不好過。

 

 

#摘要就到這,如果想知道更多,可以留言提問,或直接去讀書也很快。

20180119小編拿興趣做作業,只好傻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Yu 的頭像
    DaYu

    DaYu dalala

    Da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